英语启蒙是鸡娃圈妈妈们必抓的内容!
讲规划之前,我们先来讲讲鸡娃圈关于启蒙的黑话和24年新课标改版的解读。根据这个我们再来讲思路和具体规划的内容!
1、英语启蒙的黑话
网上流传的“一K三P六F”,要没有点知识储备,有些英语启蒙专有名词听起来确实像“黑话”。
今天,我们就系统为大家盘一下那些“黑话”。比如:
学得vs习得;
听力词汇vs阅读词汇;
可理解性输入与i+1;
Sight words;
原版教材;
入章;
KET/PET/小托福;
AR/蓝思
……
学得,指的是通过背单词、学教材、学语法,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一门语言。
我们这一代家长接受的英语应试教育,即典型的“学得”。
习得,全称为“二语习得理论”,通过无意识地接触、使用,潜移默化地学会一种语言。
孩子学习中文的过程,便是一种无意识的习得。
原版娃,指采用“习得”路线,一路通过绘本、分级读物、原版教材等进行英语启蒙,并将英语能力培养成接近母语的孩子。
原版娃的优势是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强。
校内娃,指走“学得”路线,学习校内英语or新概念的孩子,主要学习方式为背单词、默课文、刷题等。
校内娃的优势是对于校内考点和相关语法规则更加熟悉。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首先要保证大量听,积累足够输入,然后再过渡至“说、读、写”状态。
想象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不是也是先听家人聊天,有了大量输入后,才开始输出?然后再学识字和读书,最后进入写作。
这就是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顺序,也是“听力先行”的来源。
磨耳朵,指的是通过儿歌、绘本、故事、桥梁书、分级等各种题材,给孩子熏听。
熏听的目的是模拟“习得”环境,加大孩子的输入量,为输出作积累。
听力词汇,即孩子知道发音、知道意思、但是不知道怎么写的单词。
类比中文,我们还没开始认字时,就已经知道并且会用很多词语。但如果在书上看到这个词语,我们并不认识。这就是听力词汇。
在所有母语学习中,孩子都会先积累很多听力词汇。
阅读词汇即知道发音、知道意思并且会认读的单词。
通过学习自然拼读和Sight words,孩子可以把听力词汇转化为阅读词汇。
可理解性输入指的是孩子的听力材料不能远远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否则孩子理解不了,便成了无效输入。
“可理解性输入”如何落地?遵循“i+1”。
i即孩子当前的理解能力,1即孩子稍微向上迈一个小台阶能达到的理解力。
可理解输入越多,孩子吸收和积累的听力词汇越多,后期的输出也就越好。
“沉默期”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指儿童在习得母语时,会经历一个大约一年“听”的过程,也就是沉默期。
一般而言,年龄越小,出现沉默期的可能越大,时长可能更长;
而大一点的孩子,沉默期的时间会缩短,甚至有可能不会遇到沉默期。
全称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肢体反应教学法)。
具体方式是孩子听到一个外语指令,用身体动作对它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孩子自然地建立语言能力。
比如,孩子听到 “Stand Up”就从坐位上站起来,听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
自然拼读,即“Phonics”。简单来说就是字母/字母组合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发什么音。
它会教单词“读音”与“拼写”的对应关系,掌握后孩子可以根据单词读音,不会打断原有的阅读进程。
比如当孩子知道字母c发/k/ ,字母a可以发/æ/ ,字母组合T发/t / ,那当看到 “cat”这个词时,就可以拼读“ k-æ-t ”,也就知道“cat”怎么读了。
自然拼读有44个音素,大约150种发音组合。学习自然拼读,能实现80%以上的单词“见字能拼”。
音标有很多版本,我们这一代家长学过的那一套,叫做“国际音标”。
它是“一音一符”标准的注音符号系统,包含26个字母和48个音素。学会音标,可以认读所有标注了音标的单词。
但音标更为抽象,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门槛。一般建议年级大、具有抽象思维的孩子可以学音标。
Sight words即常见词。
这些词在儿童的阅读读物中占很大的比重,并且有很多常见词无法用自然拼读规则拼出来,需要特别记忆。
目前比较流行的sight words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Dolch Words词汇表,是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语言学教授Dolch编撰的,它共有220个词汇。
另一个是Fry Sight Words词汇表,Fry博士在Dolch Words词汇表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它共有1000个词汇。
Dolch版的词汇表单词量更基础些,适合年龄偏小的孩子,以下是Dolch版高频词。
原版教材,即由国外机构编写的英语教材。分为三类:
第一类,EFL(English Foreign Language),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教材,如新概念。它跟校内教材的契合度很高。
第二类,ESL(English Second Language)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材。
大多数的欧标教材都是ESL教材,如Kid's Box ,Power Up, Oxford Discover,Think, Reading Explorer, Unlock。
它们都会根据语言难度上进行分级。
第三类,ELA(English Language Arts)是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也可以粗浅理解为美国小学课本。如wonders,reach higher。
它们会根据语言难度和认知、思维进行分级。
原版绘本,也称Picture book,指的是采用英语撰写的图画书。
绘本通常图画精致,语言优美且地道,趣味性强,且主题广袤,可用作兴趣启蒙。
语言难度没有系统分级,部分绘本看似简单,但读起来非常难,并不适合初学者。
分级读物,即Graded reader或者Leveled reader,国外孩子通过分级读物进行认字、过渡到自主阅读。
分级读物的特点是图文对应性强,体系完善,重复性高,螺旋上升。
常见的分级阅读有《红火箭》、《海尼曼》、《RAZ》、《牛津树》等。
自主阅读,即孩子可以自己拿着书独立阅读。这要求孩子具备识字能力。
认读、跟读、默读是阅读的三个方式。
跟读即孩子跟着点读笔或者听力机大声地跟读出文本内容,其核心是要模仿原音,打造纯正的发音模式。
跟读并不要求孩子有自主阅读能力,只要孩子愿意跟读,就是开始跟读。
认读一般出现在自主阅读的初期,需要孩子将单词拼读出来,练习拼读能力。
默读一般出现在自主阅读后期,这时候孩子的阅读技能已经比较熟练了。
默读不需要读出声,在安静的状态下,理解书中词句的意思即可。
桥梁书译自Bridge Books,一般文字和图画比重比较均衡,比例约1:1,词句较为简单,图画不再作为故事的重点。
章节书,英文名chapter book。相比桥梁书,它一般是较长、复杂的故事,被分成了几个章节。
根据内容的长短,国内读者把章节书分为初级章节书、中级章节书和高级章节书。
初章一般还保留一些图画,到了中章和高章,孩子主要通过文字来理解故事。一般的入章流程,即从桥梁到章节书。
孩子阅读分级,主要目的是学习英语这门语言,包括词汇、句型等,即Learn to read。
而入章,则是让孩子用英语这门语言去阅读,去真正了解各种有趣文学作品和知识,即read to learn。
开始看桥梁书,意为开启入章,等到孩子能看懂初级章节书了,则是为“成功入章”。
泛读是一种“快乐阅读”,由兴趣驱动,不需要理解每个单词、句型等。
泛读是一种大量阅读,主要功能在于积累阅读量,为精读打基础。
精读则是带着一定阅读目标和任务,为获取详细信息而进行“精细化”阅读的过程。
精读通常会涉及多种阅读策略、阅读技巧的学习和应用,精读文学作品时还会涉及文学手法的学习和理解。
精读的主要功能是积累书面词汇、提升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提升学术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维。
KET和PET,分别指的是剑桥通用英语五级考试的第一级和第二级。
剑桥通用英语五级考试(Main Suite Examinations,缩略为MSE)是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根据欧洲委员会制定的语言教学大纲,针对非英语母语人群设计的的英语技能考试。
剑桥通用英语考试共分为五个等级:
第一级:英语入门考试,即KET;
第二级:初级英语考试,即PET;
第三级:第一英语证书考试,即FCE;
第四级:高级英语证书考试,即CAE;
第五级:熟练英语证书考试,即CPE。
开头所说的“一K三P六F”,即一年级过KET考试,三年级过PET考试,六年级过FCE考试。
小托福,正式名称为The TOEFL Junior,是ETS(美国教育考试中心)为11岁以上青少年研发的权威语言测试,年满18周岁则不得报名。
小托福考试分为笔试考试、口写考试、全项考试。笔试也叫标准考试,重点考察听力、语言形式与含义、阅读理解,口写重点考察口语和写作。
蓝思分级阅读体系,是美国Metametircs教育公司,历经15年研发出来的的一套英文阅读评测标准体系。
蓝思分级阅读体系最终的测试结果,一般用“数字+L”来表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蓝思指数”。
蓝思指数可以反馈两个维度:
一是阅读材料的难度指数(Text Measures),另一个是读者的阅读能力指数(Reader Measures)。
比如孩子的蓝思指数是750L,那么他可以阅读650-800L之间的阅读材料,阅读能力相当于美国四年级的孩子。
AR(Accelerated Reader)分级系统,是由Renaissance Learning公司开发的一套英文阅读分级测评体系。
AR分级阅读系统的最终测试结果是用数字来表示,精确到小数点。范围包括0-12.9.
如果一本书的AR值是2.1,那么说明本书推荐就读于2年级第一个月的学生看。如果一个孩子的AR能力为2.1,那么说明他的英语阅读能力相当于2年级第一个月。
Fiction指的是虚构类作品,如小说、故事。
Non-fiction指的是非虚构作品,比如报告文学、信息、科普等。不同题材的作品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
如果一个孩子可以阅读《哈利波特》,这象征着他已经英语阅读自由,英语达到美国同龄人水平。
从听力先行开始,到《哈利波特》自由结束,这也代表着英语启蒙大功告成,接下来就是持续保温,或者继续向更高水平迈进了。
2、24年新课标改版的解读
24年入学的孩子,小学、初中和高中英语教材都已经改版了。
新版教材主要呈现出排版原版化、内容原版化、自然拼读学习原版化特点。
接下来,我们展开细说。
(一)排版原版化:原版教材风格设计
(二)内容原版化:注重用语言学知识、学文化、学思维
再通过教材目录来看看整体教学内容安排:
每个单元按照Topic-based主题式教学设计,围绕Big Question“主题问题”,设计Part A, Part B, Part C三个模块内容。
我们以第一单元Unit 1为例讲一下。
第一单元主题Topic是“Making friends交朋友”,“主题问题”是“How do we make friend?”(我们如何交朋友)
在该主题下设计了3个模块的内容:
Part A:How do we greet friends?如何和朋友打招呼?
这一模块主要通过听说练习,来学习打招呼和自我介绍的词汇和句式应用,属于交际应用类,学习的内容偏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
Part B:How can we be a good friend? 我们如何当个好朋友?
这一模块融合了听说+阅读来学习“怎么成为一个好朋友”。
Part B 在语言能力要求上,从“听说”增加到“听说读”;
在内容上,从“学语言”升级到“用语言学知识”,不单单学习语言本身,而是用语言学知识、学文化、学思维。
类似于现在原版教材里流行的“内容和语言整合学习”【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rgrated Learning)】。
这样的内容和语言整合学习设计很好地解决了之前教材里,语言内容难度和孩子认知水平严重不匹配的问题,即学习的内容,孩子难以提起兴趣。
比如初中孩子学习的内容还是『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Do you like bananas?』
单元主题都很浅显,语言偏幼稚化,和学生认知严重不符,很难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学以致用。
小学新版教材的Part C标注了是【Optional】选修内容,其中包含了:
① Project: Make a mindmap of making friends 项目式学习:制作思维导图“如何交朋友”。
② Extended reading: My new friend Zoom 拓展阅读:我的新朋友Zoom
Project要求孩子们自己制作Mindmap思维导图来梳理和输出“What should friends do?”
Extended reading拓展阅读描述了一个通过友善待人、互相分享、互相帮助成为好朋友的故事。
注重用语言学知识、学文化、学思维,倡导项目式学习,注重拓展阅读,这些一直是原版教材的核心特点;
新教材的内容设计,可以看到明显的“原版化”趋势。
同理,到第二单元“Families家庭”也是类似的设计:
Part A偏重语言学习,学习家庭成员的表达;
Part B偏重用语言学知识、文化和思维——家庭结构有何不同,但即便不同家庭里的爱是共通的。
Part C是项目式学习和拓展阅读。
(三)自然拼读学习原版化:接近美国小学语文课本
主体内容设计偏向“原版化”之外,新教材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自然拼读内容比例增加,自拼内容的学习更加细节和系统!
每个单元都有整页的篇幅学习自然拼读,从字母发音、到听音辨音、到chant、到CVC拼读、和单词拼写,已经非常接近美国小学语文课本。
首先是引入字母形、字母音,练习音形对应,并搭配单词展示字母在单词不同位置的发音,比如a在单词开头和单词中间,b在单词开头和单词末尾……在单词里去充分感受每个字母的发音。
然后在单词里辨别字母音,听单词选出单词里包含的字母发音。
这个模块已经非常接近原版教材上的自拼练习了,大家可以自行对比下面这个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的原版教材Power Up里的自拼练习。
接下来是CVC单词拼读练习和字母书写拼写练习,都可以看到自然拼读模块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细致和系统,学习占比有所增加。
这也展现了校内英语进一步与国际化接轨,用“自拼”学习迭代掉“音标”学习的趋势。
当然,为了达到语言应用提升、文化素养提升、思维提升的目标,新教材的词汇量和阅读量都了一定幅度增长。
比如三上旧版教材词汇量大概是71个,新版教材增加到了106个,增长幅度高达50%!
校内教材在“原版化”,中高考考试也在“原版化”。
大家可以看下2023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蓝思值。
海淀初三一模的蓝思值。
所以其实我们英语学习方向也非常清晰了——原版化!
3、3-12岁英语启蒙和学习规划
根据新教材,匹配公立路线,各个阶段要怎么安排孩子的英语学习?
我们给大家整理了一个科学省力的原版路线!
2-4岁:原版启蒙
这个阶段进行大量磨耳朵,儿歌、动画、绘本共读、亲子口语。一定要确保前期有大量听力输入和听读练习。
4-8岁:系统入门
这个阶段大致对应幼儿园大班到小学3年级。
需要用到的主要学习工具是【分级读物】+【原版教材】。
学习目标:
超牛娃:PET
牛娃:KET
快娃:剑少3
普娃:剑少2
到了系统入门阶段,光磨耳朵就不够了,要加入分级阅读和原版教材的学习。
“分级阅读”在这个阶段主要用于听读练习+词汇积累;
而一套系统的“原版教材”通常包含“听说读写”4个模块的内容设计,学的内容比较均衡,在初阶也会融入phonics自拼拼读学习内容,可以比较系统均衡地提升英语能力。
在时间分配上可以参考【分级阅读50%➕原版教材50%】比例安排。
通常年龄越小,在分级阅读上可以花的时间比例高一些。
根据大家在这个阶段投入的学习时间多少和学习内容安排,坚持学习的孩子可以达到剑少2——KET之间的英语能力水平。
8-12岁:系统进阶
这一阶段大致对应三年级+到小学毕业阶段。
需要用到的主要学习工具还是【分级读物】+【原版教材】
学习目标:
超牛娃:FCE
牛娃:PET
普娃:KET
到了系统进阶阶段,原版教材的学习比重就要占到大头,着重跟着一套系统教材全面学习,分级阅读用于阅读补充,大致分配比例是【分级阅读20%+原版教材80%】。
坚持学习下来,这个阶段孩子可以达到KET——PET间的英语能力水平。
12岁+:保温+冲高
12岁之后升入初中,可利用的时间就比较少了,这个阶段可以不继续刷分级,但需要保持一定的英文阅读输入来保持语感和继续积累词汇应对高考。
有出国规划的家庭,可以继续朝着FCE(大致对应雅思6分)冲刺,需要花更多时间继续学习原版教材。
整体规划下来,你会发现在小学阶段拿下PET并不是牛娃专属,它没有那么难,本质上还是一个信息差和认知差的问题。
只要规划到位,执行到位,完全可以用3~6年时间无痛拿下PET。
至于教材改版可能带来的影响,基本不需要惊慌失措。
以上是我根据英语这么学科特点和学校教学要求给大家做的一个英语学习规划!
i学一直的做法是,规划先行,重在抓落实!
所以,我们撰文的模式会一直采取:原理/方法+实操+虚拟资料/实用产品!
进入我们社区的育儿资料版块(直接点击下面图片可以跳转到该页面)
我会分门别类的把育儿各阶段按专题进行系统整理,请进入相应阶段或者主题获取相关资料!
本文只是英语启蒙的规划讲解,需要学习资料的进入各个阶段的版块获取!(正在全力整理中)
扫下面二维码关注公众号i学习之育儿,从此不迷路,一站式搞定各阶段育儿的问题!